其他
他47岁才爆红,凭一部剧“封神”,16年后仍在激励国人
↑点击上方关注,周刊带你看世界
16年过去了,《亮剑》早已超越了一部电视剧的意义,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一座丰碑。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荠麦青青
洞烛幽微,发掘名人世界的人性之光
2005年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抗战剧《亮剑》登陆CCTV1黄金档。
进入千禧年之后,抗战剧一度陷入低谷,匮乏提振全民精神的扛鼎之作,但《亮剑》自播出之日起,就携带着仿佛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气势,力压同年播出的所有电视剧,引发了巨大的收视狂潮。
在此后长达16年的时间里,它仍然顽强地占据着无数次被电视台重播,被观众重刷的“神剧”位置,成为中国战争剧的巅峰。
除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不畏强敌的“亮剑”精神,作为整部剧灵魂人物的李云龙的扮演者——李幼斌,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他与《亮剑》的成功相辅相成。
在《亮剑》之前,中国的抗日英雄形象都是清一色的“高大全”,正义凛然,无懈可击,当李云龙以“痞子英雄”的形象出现后,重塑了中国人的英雄观。
这种崭新的英雄观突破了传统的藩篱,甚至是某种竭力避免的禁忌,让英雄不再是一个贫瘠刻板的符号,而成为一个瑕瑜互见、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
李幼斌拍摄《亮剑》时,已经47岁。
对于很多艺术生命力并不旺盛的演员来说,这已经是江河日下、大势已去的阶段。
此前,作为一名功底扎实的话剧演员,李幼斌已经拍过不少电视剧。
长期舞台演出的丰富经验使他擅长对角色内心体验的把握,塑造的角色往往丰富立体,尽显人物独树一帜的魅力。
他曾在《横空出世》中出演过邓稼先的原形——陆光达,一辈子隐姓埋名,在荒凉的戈壁滩潜心钻研。电影里的一句铮铮誓言“搞出原子弹,挺直腰杆子”,体现出中国老一辈核技术专家的使命担当。
到了电视剧《刑警本色》中,他扮演的周诗万则狡诈多端,心狠手辣,在与王志文扮演的刑警队长剑拔弩张的对决中,他目光阴鸷,句句诛心,演活了一个老谋深算、狂妄自负的黑社会老大形象。
亦正亦邪,忠奸皆擅。好的演员会处之如水,随物赋形。
尽管李幼斌此前已将多项大奖收入囊中,但直至《亮剑》的出现,才真正成就了他。
这部为李幼斌带来了巨大声誉的作品,他却差点失之交臂。
2001年,著名出品人刘燕铭在前往洛杉矶的途中无意间读到了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大为震动。
刘燕铭在历经波折,买下都梁的小说版权之后,却迟迟没有机会拍摄。因为当时的军旅剧正处于市场低迷、乏人问津的时期,再加上《亮剑》小说部分内容较为敏感,当时几乎没有一家影视公司愿意为此孤注一掷。
直到2004年,张丰毅、李雪健主演的军旅剧《历史的天空》热播,重新带动了影视剧市场对此类题材的瞩目,再加上2005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文化部和广电总局联系各影视公司推出抗战题材影视剧。
历经三年的辗转,2004年11月,《亮剑》终于在山西开机了!
《亮剑》的前期选角非常审慎。这部小说所塑造的英雄群像各具千秋,不是任谁都能成功演绎,尤其是“灵魂”男主李云龙。
李云龙的这个角色当时选定的演员就是李幼斌。
李幼斌看完剧本,兴奋不已,他感觉李云龙仿佛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一样,但冷静过后,他却拒绝了参演。
因为那一年,他已经快50岁了,深感体力已经大不如从前,更何况《亮剑》一共27集,其中有17集都是战争戏,加之台词多,戏份繁重,以自己当时急遽下滑的状态,想要圆满完成这个角色,显然是严峻的考验。
不过,李幼斌的妻子史兰芽却力劝他无论如何都要接下这部戏,从影多年的她,认为好剧本可遇而不可求,同时更意识到了李云龙这个角色的难能可贵。
李幼斌这才欣然纳之。
《亮剑》开始拍摄时,只有900万启动经费,包含了演员片酬在内的全部预算。李幼斌入驻后,发现这个穷剧组只有两台摄像机,从早拍到晚,连轴转。
不仅拍摄经费有限,拍摄条件更是异常艰苦。因为要赶在反法西斯60周年的时候作为献礼片播出,《亮剑》的拍摄强度非常大,前后辗转多个省份去取景。
在山西取景的时候,剧组的拍摄地选在了一个废弃的村庄。由于地况复杂,剧组的车开不上去,所有的摄影器材只能靠演员和工作人员肩扛背担上去。
《亮剑》几乎所有的拍摄都是在隆冬季节完成的,冰天雪地,寒风砭骨。有时,摄影器材需要在柴火边烤完,才能让电池运作起来;剧组收工吃饭时,盒饭经常都已经凉透了;吃饭的时候用筷子一夹,有时竟是一筷子菜半筷子土。
为了拍《亮剑》,作为主角的李幼斌更是历尽千辛万难。
那段时间李幼斌整个人都是超负荷运转,台词量大,拍摄时间长,强度大。拍到一半的时候,李幼斌已经快支撑不住了。用张光北的话说,当时的李幼斌整个人几乎都是处于崩溃的边缘。
有一天,李幼斌房间里的水溢出来了,剧组的人不明所以。结果等到打开房门,才发现疲惫不堪的李幼斌躺在浴缸里睡着了,旁边凳子上还放着剧本。
《亮剑》里有一场戏是李云龙得了疟疾,拍完这场戏之后,李幼斌也大病了一场,高烧不退,直至多日后才痊愈。
不光工作强度和拍摄环境让李幼斌吃不消,在拍摄的过程中,因为一些意外事件也导致了“险象环生”。
前阶段在《觉醒年代》里扮演李大钊的张桐,曾在《亮剑》中扮演魏和尚。
《亮剑》开拍后不久开放了媒体探班,出演魏和尚的张桐当时刚刚毕业,头一回见到这么大的“阵仗”,一心想着好好表现。
有一场重头戏拍摄的是李云龙受伤,魏和尚背着他快跑的情景。当时拍摄地的山坡上结了冰,制片部门前期做清理工作时没清理干净。
张桐进入角色时,表现得颇为卖力,结果,背着李幼斌跑的时候结结实实地踩在了冰面上。刹那间,他只觉得肩背上轻飘飘的,惊魂未定时,李幼斌已被甩了出去。
当时张桐的大脑一片空白,不由得暗想:坏了!
后来李幼斌逢人就说,魏和尚为了出名,把自己“弹射”出去了!
虽然当时被摔得晕头转向,但第二天,他又早早出现在片场。
吃尽了苦头,才得以让“李云龙”这个形象立住了!
《亮剑》以主人公李云龙的个人经历为主线,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永不服输的军人:
性格上,他虽然蛮横霸道,独断专行,但敢于担当,重情守义;尽管目不识丁,但“不按常理出牌”的他,有勇有谋,将生死置之度外,经常出奇制胜,力克强敌。
有人说,“好的演员演戏一般不需要什么‘演技炸裂’的瞬间,因为随时都演技在线。”
这种高度的协调统一是一以贯之的发挥,而不是偶尔为之的惊艳。
开拍之前,在为人物定调时,李幼斌就将其还原为一个虽然有一大堆毛病,但仍难掩其光辉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到仅供膜拜的“神”!
“神”无所不能,只有真实的人,才会犯错误,才会不失天真。
因此,以真驭伪,以简驭繁,让他在整部剧的拍摄中做到了“四两拨千斤”。
李云龙最初与政委赵刚交流时,因为误认为其是“绣花枕头”,所以不时以扬起的脑袋,睥睨的眼神,表达出一个“泥腿子”团长对知识分子的不屑。
这种毫不掩饰的“轻蔑”之态,不但无损人物的高大,反倒平添了几分率性。
但面对强敌来犯时,他永远有一种毫不畏惧、永不退缩的霸气:“向我们正面的敌人发起进攻,记住,全团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继续进攻,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作为一名指挥官,他不仅能打胜仗,也会在部下吃了败仗时及时鼓舞士气,重整旗鼓。
孔捷带领的独立团在日本特种兵的偷袭下大败后,人心涣散,士兵们甚至还对新来当团长的李云龙提出质疑,李云龙的一番既接地气又信心满满的动员就把全团的士气拉了回来:
“弟兄们,知道我李云龙喜欢什么吗?我喜欢狼,狼这种畜牲,又凶又滑,尤其是群狼,老虎见了都要怕三分,从今往后,我李云龙要让鬼子知道,碰到了我们独立团,就是碰到了一群野狼,一群嗷嗷叫的野狼,在咱狼的眼里,任何叫阵的对手都是我们嘴里的一块肉,我们是野狼团,吃鬼子的肉,还要嚼碎他的骨头!”
李云龙看似粗犷鲁莽,却颇谙用兵之道。 一席令人热血沸腾的鼓动让全团的人都满血复活。
与敌人遭逢,“狼性”十足,但面对亲人的死,则让观众见证了李云龙的铁汉柔情。
秀芹不幸被敌人挟为人质后,高喊李云龙向她开炮。最终,李云龙下令炮轰平安县城,秀琴壮烈牺牲。
李云龙其后到坟前祭奠妻子,洒泪哭诉:“秀琴,你躺在这儿,我李云龙的半条命也埋在这儿了。”
那一幕,让无数人为之心碎。
而另外一场感人的哭戏则出现在和尚在被土匪残忍杀害,李云龙为其报仇而受到降职处分之后。
在收拾行李时,他大声喊道:“和尚,和尚,去把老子那个……”在他的潜意识里,和尚仍然随时待命在身边,与之同进同退,出生入死,但话未说完,他蓦然停住了,那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他平时那个视作兄弟的人已经永远不在了。
他缓缓停下,愣怔半晌,在竭力的隐忍与克制之下,眼里却早已是泪光闪动。
至性之人,必有至情。情动于中,发乎于外,当真实成其内核,精神涵养其魂时,那么,一部剧的风格与风骨才能卓然而立。
在军事学院的毕业典礼上,他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道出了一支军队,甚至是一个民族的魂之所系:
“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部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话音刚落,全场官兵掌声雷动。
在电视剧中,有很多长达几分钟的长镜头,往往一镜到底,李幼斌多年话剧演员的深厚功底派上了用场,整场戏经常一气呵成,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这种对演员台词功底的考验和情绪起承转合的把控,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衡量。
《亮剑》播出后,在抗战老兵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很多老将军看完之后都说,“李云龙活脱脱就是谁谁谁!”
李幼斌扮演的李云龙和整部剧,不仅尊重、再现了历史,也经受住了现实的重新考量,为了彰显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并没有妖魔化和弱智化日本军人,因而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观众们更加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而在那场教科书般的表演中,李幼斌获得了潮涌一般的赞美。
但在诸多赞美声中,也不乏一些杂音,譬如,他将李云龙塑造得像土匪,演技也流于粗疏和僵化。
其实,任何艺术作品的创造,负责为大众提供的,不是完美的范本,而是一个鲜活饱满、生动传神的世界,是使其具备持久生命力的价值输出与精神营造。
如今,16年过去了,《亮剑》早已超越了一部电视剧的意义,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一座丰碑。
直到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把“亮剑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所在。甚至,它已成为一种直面挑战、敢于“亮剑”的国家精神的象征。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或许是李云龙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了,李幼斌在其后的演艺生涯中,一再努力撕掉那个被固化的标签。
2006年,李幼斌参演了《闯关东》,在剧中完全颠覆了李云龙的形象,饰演了仁义睿智、又沉稳老练的朱开山。朱开山这个角色并没有李云龙那么讨喜,整个人物更加隐忍和内敛,却被他处理得尤为深沉厚重、张力十足。
不过,《闯关东》之后,李幼斌却又一次归于沉寂,在这之后,他接连主演了《红日》、《旗袍》、《国门英雄》、《决战江桥》等作品,尽管皆取得了不俗的口碑,但再也没有重现昔日的辉煌。
世间万物,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能坦然面对自然之道,亦如悦纳一个终将与岁月握手言和的自己。
如今,李幼斌已年过花甲,坚持在拍戏。热爱消弭了年龄与衰老带来的成见与颓丧,让精神的高地上空仿佛仍回荡着嘹亮的军号声。
但与电视剧中那个动辄慷慨陈词的李云龙相比,生活中的他沉默寡言,既不参加商演,也不去综艺节目凑热闹。就连剧组安排的采访,他也从不讲废话,总是一问一答。
因为采访时经常“遇冷”,很多记者将李幼斌列为“最难采访的人”之一,听到这个说法,李幼斌幽默回应:“不愿意说了,这么大岁数说啥呀。不喜欢炒作,你说万一炒糊了怎么办。”
让艺术作品去说话,而不是让生活中的自己成为聊胜于无的噱头,这始终是他职业修养的重要构成。
“我只是清醒地知道自己只是个演员,演员的责任是演戏而不是面对媒体,适度配合一些戏的宣传还可以接受,但不要过多地自我宣传。”
有时上街,他仍会被一些观众认出,人们激动地向他大喊:“李云龙”!
这种精神的投射让他始终以“英雄”的形象存在于观众的心目中。尽管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介凡夫俗子,但这种意义的附丽,让他更加心存敬畏。
英国19世纪著名学者卡莱尔曾将英雄视为解救人类绝望的途径:“即使人类曾经创造的种种传统、办法、信条和社团都消失了,英雄崇拜将依然存在。
英雄像一颗北极星一样,它能透过层层云雾以及形形色色的激流为人们指引方向。”
如今,虽然世易时移,时代的风向标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对英雄的呼唤永不过时。
曾经的英雄,是浴血疆场、马革裹尸的勇士;
现在的英雄,更多的则是,国有难,民有召,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当娱乐至死不再成为整个社会狂欢的最高兴奋阈值,当资本裹挟着流量不再淹没本该充满生机的舆论场,当一个民族的信仰让位于挺直的腰杆,文化的自信,有良知、有底线的恪守,那么这块热血化碧的土地,才能真正承载一个英雄辈出的传奇。
谨以此文,向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英雄致敬!
当年,他凭一部古装剧红遍大江南北,却又凭一己之力得罪了整个影视圈,惨遭行业“封杀”。如今,73岁的“戏霸”李保田,如今怎么样了呢?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遇见荠麦青青”,回复关键词【李保田】,就能了解他的人生经历。
● 参考资料:
1. 《亮剑》背后的故事:剧本压了三年没人敢拍
2. 焦点秀 | 硬汉柔情李幼斌
● 责任编辑:华小妹 微信(xinjuece)